曲阜金德古建剖析古建筑抗震秘訣
發布時間:2018-07-07 點擊量:698
在我國古代,人們已經積累了許多在當時甚至現代都很先進的地震防御、預報技術和知識。比如,早在公元132年,東漢的張衡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——候風地動儀。
我國歷代的許多古建筑物都總結和利用了若干防御地震災害的措施,它們體現出優良的抗震結構和性能,收效甚好。如,山西的應縣木塔,是我國首批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歷近千年而不毀,經受了無數次地震災難的考驗。
專家們分析了木塔的抗震性能,發現首先是塔基堅固,地下土壤結構密實穩定,柱根深度保持在同一平面上,使得沉降保持均勻一致,樁基礎之上再加石砌基礎,先為方形,再為八角形,相當穩固:塔高與基礎的范圍之比為2:1,利于木塔的穩定性;在塔身方面,整體結構比例適當,八角形十分穩實,閣樓式建筑為框架結構,中心有一圈內槽柱起穩定作用,五層樓閣的外槽部分還有四組暗層,后來又加了斜撐。整個塔的木結構具有我國古建筑“梁架榫卯”結構的抗震優點。
古建筑抗震的秘訣在于,其柱根與建筑地基并不是死死相連的,而是以柱頂石為中介的。柱頂石是一種石制構件,安裝在臺明上柱子的位置,一部分埋于臺基之中,一部分露出臺明。有的柱頂石頂端有“海眼”,與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,使柱子穩固;有的柱頂石頂端有落窩,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窩內。馬炳堅盛贊這種巧妙的設計:“基座與建筑既相互依存,又相對獨立。這就好比桌子,當你推動它時,它會發生整體位移。但如果把桌子腿與地面固定住,那么外力推動損壞的就是桌子了。”